我校在地鐵域地下時空活力提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青年教師徐雅潔在陳湘生院士指導下,先後以安徽理工大學為第一單位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JCR、中科院一區Top期刊,2021年影響因子5.915,在“建築與建設類”(Buildingand Construction)國際期刊中位于學科前5%)發表題為“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vitality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US) in metro area”和“The spatial vitality and spatial environmen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UUS) in metro area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2篇論文,研究了地鐵域複雜空間環境與地下時空活力的互動關聯,揭示了地鐵域環境對地下空間活力時空分布的影響機理,構建地鐵域地下空間活力預測模型,為提升地鐵域地下空間活力提供理論參考。
結構分析—視域分析
節點時間段流量變化
當前,地鐵建設為解決城市土地資源緊缺、拓展城市多維空間提供了寶貴機遇。然而,地鐵域地下空間利用率低,活力分布不均,與預期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存在突出矛盾。為此,徐雅潔老師以上海市地鐵域地下空間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了不同研究時段和空間範圍下,時空活力與空間環境關鍵參數的定量關系。通過空間環境和時空活力的全面測度,構建基于“地下空間—出入口空間—地面空間”的多尺度地鐵域空間環境評估模型;揭示空間環境關鍵變量對空間活力時空分布的影響機理,評估不同研究層面下空間環境因子對時空活力的影響權重;構建時空活力預測模型,并提出地鐵域地下空間綜合活力的提升方法。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既有地下空間活力預測理論體系,可為城市地鐵域地下空間活力發展和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樣本地鐵域地下空間時空活力分布特征
陳湘生院士指導我校青年教師徐雅潔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對提升我校地下空間工程領域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2090080)、中國工程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L1924061)、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2020CX090)等項目資助。
(撰稿、核稿:楊旭東、王夢想,榮傳新、龐建勇)